中国老人:那种孤寡老人才去的地方,我要是去了,一定被亲戚朋友笑话死,不是折我的寿吗?
美国老人:不对吧?到了一定年纪,住进老人公寓是件很方便的事。怎么会被人笑话?
中国老人:到了一定年纪,应该和孩子还有孙子住在一起,共享天伦。住进老人公寓,又孤单又寂寞,听起来好可怜啊。
美国老人直摆手:和孩子住在一起?那不行,我和孩子住在一起超过两周就会不舒服,受不了。
美国老人:我孩子十八岁就自己出门独立了,他回来小住几天我很欢迎,可他要是在家里长住,尤其还带著太太和孩子,我的生活就太受影响了。
中国老人:我就不明白,为什么你们这么不讲人情,早早就把孩子赶出家门,而且还让他们贷款付学费!?难怪你们最后得住进老人公寓!
美国老人:孩子十八岁了,是成人了,就该自立。贷款付学费,是他自己的选择。他要是愿意在家里住,我们也没意见。
中国老人:你这个美国人好奇怪,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。难道非要住到老人公寓才叫“行”?
美国老人:我有我的生活,我孩子有他自己的生活。我住在老人公寓,结识到许多新朋友,平时生活遇到麻烦,还有专业人员帮忙。我们分开住,很自由。
中国老人:你这话听起来好潇洒!你把孩子拉扯大,就算只到十八岁,他对你总该有些回报吧?
中国老人:当然是——接你回家一起住,让你安享晚年。不过反正你都住进了老人公寓,这福你是享不上了。你孩子给你钱吗?
美国老人:不不不,我不需要孩子给我钱。他能把自己的贷款还清,有馀钱去渡假,我就很高兴了。他不需要给我钱。
美国老人:我们英国没有亲人陪床这一说。我家孩子只要来探望我,我就很高兴了。
美国老人:养儿防老?这是什么意思?我生孩子,是因为我爱孩子,我从来没有指望我的孩子为我的晚年有过多的付出。他正是人生打拚的阶段,有许多事情要做需要努力工作,需要经营自己美满的小家庭生活,需要享受生活。
中国老人:我也爱我的孩子,我也知道他在打拚的阶段很辛苦。所以我才会帮他们把孩子带大。没想到,我为他付出这么多,他竟然有让我去老人公寓的想法!
美国老人:为什么不去渡渡假,喝喝咖啡,打打球,读读书,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?
美国老人:那太没自己的生活了。我们已经把孩子带大,带孙子不是我们的责任。
中国老人:我明白了——你早早把孩子赶出家门,你连孙子也不带,你不讲人情,你过于自私,难怪你只能住进老人公寓。
美国老人;我倒是糊涂了——你为孩子和孙子做了这么多,好像没过过自己的生活,这一切难道就是为了防老?
从上面这一段对话,可以看出中外养老文化的巨大差异。一中国女士从英国回来探亲,顺便带着她的洋老公和洋婆婆到中国旅游。这位女士有两个孩子,一个5岁,一个3岁,都是由她自己当全职妈妈养育着。
而她的外国婆婆则相当潇洒,自从退休后,单身一个人每隔半年到一个新的地方居住、写书,对人生有相当深刻的感悟。
刚到中国时,看到许多中国老人都在带孙子,这位外国老太很震惊!她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。”
在英国,一般妈妈生完孩子后就会离职,在家里当全职妈妈,直到孩子10-12岁再重新工作。
而他们的老人也从不轻易打搅年轻人的生活。对于年轻人的育儿,他们一般也只充当参谋提供建议,不轻易乾涉年轻人的行为和方法。
妈妈亲自养育孩子长大,这是对孩子最大的爱。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陪伴,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来源,也是孩子养成良好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前提。
如果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那几年,没有母亲的陪伴,缺失母爱,将是孩子一辈子都难以愈合的伤害。
除了母亲的角色,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。所以英国一般都有家庭日,在这天,爸爸什么也不干,就陪伴孩子玩耍、郊游或打橄榄球等。
时代在发展,年轻人的观念也越发新潮,与老年人的想法肯定有所不同。这时,我们中老年人不妨放一放手,要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一代更比一代强!
隔代教育,多多少少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。而放手,则不仅减少了这样的矛盾,而且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,可以去和朋友聊天、打牌、唱歌、跳舞,何乐而不为呢?
当然,对于年轻人来说,也要多理解自己的父母,毕竟父母都是一片好心,在生活经验上,老人总归比年轻人更丰富一些。
中国的老人大多很空虚,有些老人退休后,从充满活力的一个人似乎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,有些甚至一下子得了老人痴呆。
因为退休前,日子推着自己走,而退休后没有了后面“推”的动力,就像个没有方向感的飘零。没有了寄托,这时他们会变得敏感,甚至把自己生命的价值,寄托在年轻人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要性上面来。
而外国老人则自己找乐子,自己安排晚年生活、旅游、写书,甚至只是在社区当义工,料理花园当个勤劳的园丁都能把小日子过得津津有味。
这位外国老太太的说法,真的值得所有的中国爸妈、爷爷奶奶反思!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,也给自己一份更轻松的晚年生活吧!